查看原文
其他

【天文成就回顾13】LAMOST光谱数突破千万

上海天文馆 上海天文馆 2023-07-23

喜迎国庆,喜迎“二十大”,10月1日起我们特别推出 2012-2022天文领域二十项成就回顾系列,每日一推。查看下图,速来揭晓“今日成就”。


2018-06

LAMOST光谱数突破千万


自2012年9月起, “郭守敬望远镜”经过七年的巡天观测,获取光谱数首次超过1000万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取光谱数超千万的光谱巡天项目。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简称“LAMOST”)是一架新类型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望远镜,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研制。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于2001年9月开工,2008年10月落成,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2010年4月17日,LAMOST被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远镜大视场与大口径难以兼得难题,成为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是我国光学望远镜研制的又一里程碑,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LAMOST(图源https://dr6.lamost.org/)

LAMOST采用中星仪式反射望远镜方案,横卧于南北方向,光学系统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王-苏反射施密特式”系统。望远镜由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大小为5.72米×4.40米,由24块对角线长1.1米,厚度为25毫米的六角形平面子镜组成)、球面主镜MB(大小为6.67米×6.05米,由37块对角线长为1.1米,厚度为75毫米的六角形球面子镜组成)和焦面构成,视场达到了5度。同时,直径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了4000根光纤,也就是说,LAMOST能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这使其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LAMOST(图源http://dr7.lamost.org/v2.0/)

2011年10月23日,LAMOST正式启动先导巡天,并于2012年6月24日结束。2012年9月,LAMOST正式进入科学巡天阶段,2013年6月15日圆满完成了第一年的正式巡天观测。2013年8月底,包括先导巡天和正式巡天第一年的光谱数据LAMOST DR1对国内用户和国外合作者正式发布。至2017年6月,LAMOST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期光谱巡天任务,共获取了约900万条光谱数据,其中信噪比大于10的高质量光谱数约725万,恒星参数约492万组,远远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光谱数总和。至2018年6月,LAMO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取光谱数超千万的光谱巡天项目。

2022年9月30日,包含LAMOST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八年的光谱数据——LAMOST DR8(v2.0版本)数据集对全世界公开发布。其中包括了1660万条光谱和791万组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LAMOST继续保持发布光谱数和恒星参数星表总数国际第一的地位。

左图为LAMOST先导巡天和低分辨率巡天前八年天区覆盖图,右图为LAMOST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前两年天区覆盖图。

利用LAMOST的海量数据,天文学家可以挖掘出很多关于恒星及银河系前所未知的秘密。如在银河系结构研究方面,LAMOST结合Gaia的数据,科学家改写了以往学界对银河系大小、银河系结构、银晕结构的认识。在银河系演化方面,基于LAMOST数据,能做恒星演化研究、银河系并合过程分析、银盘恒星类型分析、甚至甄别某颗恒星是银河系的“原住民”还是其他星系的“外来人口”等。对于特殊天体的研究,LAMOST也颇有潜力。如我国科学家曾宣布利用LAMOST数据发现一颗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引发学界对恒星级黑洞形成过程的新的探讨;发现上万颗富锂巨星候选体,构建了目前国际上数据量最大的富锂巨星样本,也发现了锂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发现多颗极低质量白矮星候选体;发现宁静态中子星……

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海量光谱数据库犹如一座富矿,等着更多天文学家来挖掘出更多的宇宙宝藏。


编辑:凯丽

审核:水仙

绘画:盛盛、凯丽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LAMOST、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科技日报



往期回顾


【天文成就回顾01】中国天眼FAST落成
【天文成就回顾02】天问一号 探火逐梦
【天文成就回顾03】“慧眼”观宇宙【天文成就回顾04】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
【天文成就回顾05】中国发现世界级光学天文台址【天文成就回顾06】“天马”行空 逐梦前行
【天文成就回顾07】墨子号引领天地量子通信
【天文成就回顾08】中国探日首星"羲和号"
【天文成就回顾09】“拉索”发现宇宙最高能光子
【天文成就回顾10】中国探月“三步走”圆满收官
【天文成就回顾11】人类首次获得黑洞影像
【天文成就回顾12】世界屋脊落成观星圣地




原创科普文章投稿: 

sam@sstm.org.cn   

邮件名称请注明“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